2022年6月,习在四川考察期间来到眉山市三苏祠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苏轼更是以其超然的文学、艺术成就享誉古今。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的民本仁爱、乐观旷达、深情与热爱构建着当今中国人的品性,苏东坡也成为中国人最喜爱的文人之一。
一眼千年,时间越久,苏东坡留给我们的文化滋养就越深厚。对于东坡文化遗产,我们该如何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今年6月7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总体规划》。作为首条中国文物主题游径,该规划以东坡人生阶段为脉络赋予不同城市主题定位,串联东坡行经城市,构建以文物资源支撑城市单元、以城市单元支撑国家整体阐释格局的层级框架。
苏东坡一生几乎走遍北宋疆域,就是在今天也将近半个中国。四川眉山是苏东坡的人生起点,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奠定了他的人生底色。
掩于青翠之中,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收藏数千件文物文献,陈列有三苏家训家风、生平成就、东坡书法碑刻,是社会各界拜谒的文化圣地。
近年来,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通过举办东坡文化学术高峰论坛,依托苏轼书法与绘画、苏轼治国理政理念、东坡教育思想与书院文化研究等最新成果,编辑出版科普读物、校本教材、学术论文集、研学课程等,提升三苏文化研究转化能力。
三苏祠内,“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展厅人头攒动。该展览以空间串联室内展厅与三苏祠古建园林,以现代多媒体手段展示三苏父子家国情怀,通过全息投影、语音打卡互动装置等多媒体手段,让观众沉浸式观展。
大数据时代,三苏文化如何实现数字化?如何更好走向千家万户?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副馆长黄建介绍,三苏祠历时6年联络国内29家研究机构,共同打造了“三苏文化大数据库”,目前已收录三苏文化相关数据12.5万条。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包括东坡行旅、可移动文物、陈列展览、遗址遗迹等板块,全方位展现了三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其中,“东坡行旅”板块采用手绘地图的形式,描绘了东坡遗址遗迹所在地,用户在浏览时每一步都能领略到不同的景致。
今年6月,“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摄影作品展展出。展览由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眉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国内多个单位共同举办,讲述了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记录了东坡文化的当代传承。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制作的《中国有三苏》8集微纪录片,旁白解说配合古装情景再现,以现场录制营造沉浸式导入氛围,以国际视角向世界讲述三苏故事,从三苏祠打开一扇通往中华文化的大门,去追寻千年的浩然清风。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诗中,不难看出黄州、惠州、儋州在苏轼人生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正是这些磨难、历练等人生苦旅,才造就了苏轼超然达观的性情,成为人人敬仰的苏东坡。
位于湖北黄冈黄州古城西北的东坡赤壁,因苏轼在此写下赤壁“二赋一词”的千古绝唱而得名。现存历代名人书画碑刻近300块,其中苏东坡书画碑刻139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黄冈着力于挖掘东坡文化的当代价值,激活东坡文化基因,探索东坡文化的传承之道、应用之道、融合之道,让东坡赤壁文脉绵延,古韵新生。
“我们始终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创新探索文物保护长效机制。”黄冈市东坡文化旅游区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林介绍,除制定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实施文物修缮工程外,同步增加科技研发投入,使用可视化安全监控手机App终端,实现东坡赤壁全天候监控、线上线下同频管理。
走进东坡赤壁,近800米长的“二赋”碑廊吸引大量游客观赏。碑廊集锦宋代以来名人名家书画“二赋一词”的作品并拓刻上石,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东坡赤壁文化,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优秀文化“用起来”。
《东坡赤壁文化丛书》《黄州赤壁志》《黄州赤壁文化丛书》……多套文化书籍将东坡文化、黄州赤壁文化以不同维度深入阐释,内容涵盖东坡诗词、赤壁诗词、战地研究、人物古迹、历史沿革等方方面面,丰富了东坡赤壁的文化内涵。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同发力,东坡赤壁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定风波》《唐宋八大家》等节目,连续多年在《黄冈日报》开辟“讲述东坡故事 传承东坡文化”等专栏,设置“讲东坡故事”微信公众号栏目,搭建以抖音、视频号为主体的新媒体短视频平台,让东坡文化更接“地气”。
此外,东坡赤壁还运用数字化手段完成3D数字化系统建设,从资源数据化走向数据场景化,增强文化展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抵达广东惠州,开始两年多的寓惠生涯,期间完成了大量民生实事,留下敦厚待民的吏治佳话。惠人深念之,建祠以祀,又以“苏长公游迹”绘制《惠景全图》传世,在惠成熟的东坡思想更是成为惠州文脉传承的关键支点。
苏东坡足迹遍布惠州罗浮山、西湖、白鹤峰及府衙等区域,留下冲虚古观、白鹤新居、合江楼、野吏亭、嘉犹寺、朝云墓、泗洲塔、东坡井、东西新桥等近20处珍贵“苏迹”,塑造了惠州独特的人文美景,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动注脚。
依托丰富的东坡遗迹,惠州聚焦打造岭南东坡文化中心,持续拓展“不辞长作岭南人”文旅IP内涵外延,推动东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东坡寓惠诗文首度记载“热推”的“冲虚古观”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坡井、王朝云墓、泗州塔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嘉犹寺旧址、稚川丹灶等一批文物古迹得到保护,初步构建起多层级多要素的东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东坡与两宋惠州文化发展战略》编制完成,初步形成东坡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创新、传播的系统性路径,分步实施差异化的文化体验塑造项目,将有效推动东坡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传承。
以东坡遗迹、东坡文化园区为载体,惠州打造东坡品荔旅游路线、“幸惠西湖”东坡研学游两条东坡游径。游客在体验旅游的同时,可以身临其境地探索东坡在惠州的故事。
近期,惠州东坡纪念馆西湖分馆完成展览升级,展示苏东坡在惠州的人生经历、平生功业及他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生动呈现苏东坡的文学艺术成就、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让大家深刻体会东坡与惠州相互影响、彼此成就,专业“苏粉”纷纷点赞“有心、有内核、有效果的东坡展”。
“目前,我们正积极参与‘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呈现东坡寓惠期间的重要活动空间、事迹,把岭南东坡文化中心打造好。”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惠州冲虚古观、王朝云墓、东坡井、嘉犹寺等综合保护利用项目”,不断提升东坡文化研究与活化利用水平,共同阐释“流连岭南,德泽民众”的城市单元主题。
公元1097年,62岁的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儋州地处偏远,文教未兴,作为一位文化使者,苏东坡培养出海南第一位举人、第一位进士,成为儋州文化的播种人。
当时,苏东坡与友人一起筹建的载酒堂,承担起讲学会友的任务,明代始有“东坡书院”之称。东坡书院后经历代增建,珍藏有大量石质文物,是研究儋州及海南历史的文化窖藏。
近年来,儋州加大了东坡文物的保护利用力度。目前,已完成东坡书院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桄榔庵遗址考古发掘,正在建设碑刻保护设施、东坡桄榔庵遗址纪念馆等,东坡书院专题展项目也即将竣工。
“儋州在顶层设计上发力,先后编制《中和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和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东坡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整体系统推动东坡文物保护利用。”儋州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文物科科长李学哲告诉记者。
据了解,今年5月《海南省东坡文化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出台。作为苏东坡在海南的重要履经地,儋州积极行动起来,梳理东坡文物资源,强化东坡文物保护修缮,提炼和展示东坡文化。
研学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儋州积极开展“书润古郡,研学东坡”跟着书本去旅行活动、“探寻东坡文化,传承千年文脉”第二期东坡文化研学之旅等研学活动,让学生寻觅东坡遗存,探究文化魅力,感受历史印记。
“目前,儋州正在开展东坡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推进东坡文化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届时将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互动体验项目,大力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李学哲说。
苏东坡两次在浙江杭州做官,留下了治理西湖等政绩和大量诗文。在第二次出仕杭州时,他看到西湖湖床淤塞,葑草芜蔓,便疏浚西湖,并创造性地将挖出的葑草淤泥构筑成长堤,被后世称为“苏堤”。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抵栖霞岭下,全长约2.8公里,依次建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是连通西湖南北两岸的主要通道。
近年来,为保护好、利用好苏堤,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实施苏堤园林景观提升、文化景观恢复和苏东坡纪念馆展陈设改造工作。
经过提升的苏东坡文化公园以“保护世界遗产,传承西湖文化”为主旨,解读“苏堤春晓”景点要素、审美主题、景址景观,重点对苏堤文化进行挖掘充实,对堤上绿化进行优化。
“苏堤春晓”御碑亭原来淹没在绿化丛中,此次提升项目在御碑前增加了休憩停留空间,并对相关历史进行深度挖掘,更加方便市民游客了解有关历史,解读文化遗产。
除对文化景观的解读展示外,苏东坡文化公园提升项目还强化绿化景观的改造,通过迁移部分乔木,梳理灌木,让游客在苏堤散步可看到西湖及西湖两侧的景观。
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寿苏会”是一项纪念苏东坡诞辰的传统活动,有着900多年的历史。民众通过举办赏碑拓、挂画像、咏故物、和诗韵等一系列宋韵文化活动,借此传达对苏东坡的纪念。
6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共同打造“中国诗词大会西湖诗会”。为让更多人了解西湖的人文内核,西湖景区特别整理“东坡迹忆”等10条西湖诗词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西湖还新增了智慧服务,将数字化元素融入标识标牌。“市民游客可以通过智慧屏进行导航导览,并实时了解当前景区景点,查询天气、温度等实时信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花港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