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案例 > 园林景观

2023年IFLA APR国际大奖揭晓清华同衡再获21项殊荣!

时间:2024-10-08 15:09:04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2023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分会(IFLA-APR)年会于11月16-18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今年大会主题为“与灾难共处”(Living with Disasters)。11月17日晚,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分会风景园林奖(IFLA APR LA AWARDS)颁奖典礼隆重举行。清华同衡共计申报25个项目,

  自2008年开始申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奖,清华同衡已经连续15年获奖,获奖项目共计达105项。

  新自然、新村舍、新活力、——花溪乡村景观休闲活力带“三重奏”,贵阳,中国

  前门大街位于北京中轴线米,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御路天街。设计以正阳门脚下的“京韵与繁华”为主题。在整体布局上,由正阳门引领,彰显双U形特色布局;突出整体秩序和层次,使得前门夜景繁华而不喧闹,明暗有序;在突出文化脉络方面,用光讲述前门品牌故事,以“人、科技与光景互动”特色设计,突出主客差异化体验。

  方案统筹兼顾永久与临时节庆设施设备,以展示中轴线文化为主旨,探讨了如何在传统风貌保护和生活延续、活化复兴之间取得平衡。是在存量提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一次综合性提升探索。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包括文华公园、亚艺公园、101公园、岭南明珠体育馆、电视塔以及公园外沿路建筑等,总面积110.8公顷。

  设计以“印象双园,传奇佛山”为主题,以“丰富的情境体验、前沿的技术荟萃”为设计理念,在文华公园和亚艺公园营造两种不同的夜游光环境——沉浸体验的盛汇情境和静谧禅意的浓情氛围。运用机械翻转升降屏幕、雾森系统、喷泉水幕、激光投影、感应互动等新技术,打造主题节点和互动体验点,用光为游客讲述岭南故事。

  在照明专家系统和虚拟仿真平台的支持下,应用夜景照明量化设计方法保障落地效果,改善城市的夜间光品质,丰富市民的夜晚生活,助力佛山的夜经济发展。

  1.新自然、新村舍、新活力——花溪乡村景观休闲活力带“三重奏”,贵阳,中国

  项目位于贵阳市花溪区,涉及S014县道沿线KM²。规划需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风貌的基础上,修复已经受损的生态板块,整治沿线村落风貌和村庄内部环境,同时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业,从而提高沿线风景的景观品质,改善沿线村民的居住环境,激活乡村的土地活力。景观设计师以“协调者”的角色,协同当地政府部门、农业专家、乡村工作者等,以县道为载体,串联沿线个村庄,通过保护生态廊道和修复生态斑块营造“新自然”;通过整治村寨风貌和改善村寨内基础设施打造“新村舍”;通过营造类型丰富的农业景观融合休闲旅游产业为乡村注入“新活力”。通过“新自然”、“新村舍”、“新活力”的三重奏打造了15.5KM的乡村景观休闲活力带。

  项目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街道高井路社区,场地面积约4000㎡,处于社区中的核心位置。现状空间存在诸多问题,功能单一、设施陈旧以及高差处理不当等现象使得场地既难以承载居民的日常休闲生活,又无法为社区集体活动提供适宜的,社区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及社区力有待提升。设计团队深入挖掘社区发展脉络、梳理社区生活特点、并将冬奥文化融入到社区更新建设之中,通过共治共享、文化凝聚、全龄共享等设计策略对冬奥文化广场进行全方位的更新提升,重建健康社区,创造新鲜、生动、极具活力的社区环境。社区更新的目的不仅是可见之空间的美化,更应该是不可见之人心的凝聚。我们希望冬奥社区的更新是探索空间更新与社群关系重构的一次有益实践,健康的社区就像“家的延伸”,我们要做的是:尊重过去、激励当下、培育未来。

  2020年,东城区开展了“美丽院落”项目,黄化门35号院由景山街道申请成为试点,委托团队对其公共空间环境的提升开展设计和实施。随着城市空间发展,北京老城平房院落出现自建房屋侵占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衰落、“老居民”外迁导致的社区网络的式微等现象,黄化门三十五号大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设计团队希望以黄化门三十五号大院为例,探讨旧城公共空间再生和社区网络重建的实施路径。通过拆除自建房屋,还原公共空间;加强公众参与,引导居民共同参与公共空间美化方案制定和实施,重建社区责任;链接和谐邻里,共建社区认同;试点厨卫盒子,带动自主更新等方式,改善了大院环境,增强了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本次设计是旧城公共空间再生和社区网络重建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为传统平房院落改造提供了样板。

  双创公园城发展服务中心位于四宝山街道,是淄博高新区双创公园城的展示区,占地面积10.3公顷,是集展览展示、入口综合服务和生态修复技术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项目以开放共享的市民空间、创新体验的生态公园为主要定位,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驱动废弃矿坑向高品质公园绿地转型。设计遵从场地原有厂房肌理,通过保留原水泥厂设施遗存、改造提升厂房建筑、新建展示馆等新旧结合的方式保留工业文明记忆,同时展示高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蓝图。南侧通过保留现状采石坑岩壁、修补林相、雨水净化等生态修复技术手段,营建景观湖体、台地花园、雨水花园等生态展示节点,作为矿山生态修复展示和生态科普教育的场所。

  项目位于临高县新盈镇后水湾北岸,区域内分布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6个村庄。区域内的陆域地质结构主要是负地形的玄武岩,表土土质差,不适合耕种,居民转而围海养殖,种植经济树种,露天采矿,形成矿坑污染土地,严重破坏本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系统受到威胁,红树林大面积减少。规划分析了场地面临的生态问题,结合生态修复、村民增收和生活品质提高等目标,提出以土地整治为手段,通过营造红树林,矿坑修复,村庄宜居环境建设等措施,恢复生态活力。在矿坑修复中,采用复垦高标准农田的办法,兼顾农民增收需求,平衡生态、生产、生活。

  项目位于邯郸市城西,曾经是邯郸主要的工业生产区。除了工业污染,土地带来的粉尘也是空气污染的另一重要来源。政府下决心在这片200公顷的城市边缘土地区域建设防护林带,以减少土地和改善扬尘,增加绿地、防护城市。建设一个可持续、自然演替的近自然森林系统将变得尤为重要。在土壤瘠薄、农耕地低产低效的不利条件下,设计团队根据土壤情况及灌溉条件,构建适宜的乡土植物群落并为本土动物创造多样栖息环境;妥善处理农田和林网的关系,形成了兼具生产、经济和景观效益的“田园森林”景观;结合农业景观遗存和工业文化背景进行生态化景观设计,延续了场地记忆。项目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并为邯郸市民提供了又一处亲近自然的绿色开放空间。

  本项目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的核心城市区域,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作为国家大数据战略行动的主战场,新区拥有良好的数字产业和数字人才基础,河流水系广泛发育。为实现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规划以健康人才环为载体来满足生态低影响开发和不同年龄段创新人群的健康需求。在功能植入上,以健康人才环为纽带实现多类型的公园赋能,包括大数据公园、文化公园、主题公园、社区公园等,打造多元治愈的空间场景;在景观设计中,以海绵城市建设手段为支撑,实现低影响开发,打造会呼吸的绿色公园环带;在管理模式上,充分发挥人才环作为健康骨架的作用,通过私家车限速、公交化单向运行等方式实现可持续环境运营。

  本项目紧邻历史悠久的药山,为济南市打造“千园之城”的重点项目之一,建设面积为5.79公顷。基于药山自然景观基础和中医药文化特色,并依据历史文献和居民记忆,洋涓湖公园以绿为体,以水为脉,以文为魂,通过“场景化”还原,重塑场地记忆和价值,再现“石岸人家玉一湾,树林水鸟静中闲”的人文景观格局,呈现新时代“洋涓庄”人们幸福的生活。公园在设计中利用现状老井、古槐等本土元素,提取村庄民居肌理,打造富有当地特色的景观风貌,让人们可以通过回忆和体验来重新发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从而带给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公园建成后深受欢迎,成为了周边居民十分喜爱的健身、休闲场所,极大地提升了当地人居环境品质。它不仅是一个生态涵养、游赏休憩等功能的绿色休闲空间,更传递着当地人的历史和精神文化。

  冉庄村位于商丘市夏邑县城镇边缘地带,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展,大量的农业用地逐步转换为工业用地,已发展为近郊工业模式的乡村。随着乡村工业的持续运转,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都产生了不协调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冉庄村的人居环境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诉求。面对三生空间的不协调,本项目通过5L策略来延续并提升场地内的人文及自然空间:低维护(Low maintenance),低成本(Low cost),当地文化(Local culture), 就地取材(Local material),和场地记忆(Local memory),最终营造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焕发了乡村的活力。

  完成部门:牵头部门:城市治理与更新研究所,参与部门:人文与创意城市研究所、建筑分院设计二所、建筑分院设计五所、风景园林中心三维实景研究室、风景园林四所、光环境规划设计研究所、生态城市研究所、新媒体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

  陡河是唐山的工业之源、文明之源和城市之源。区内包含大城山、开滦煤矿、近代商业中心小山等众多历史要素,是唐山城市发展的源点。在大地震以后,陡河区域逐渐走向衰败。项目旨在就该地区环境问题、活力缺乏、文化遗忘三个方面提出规划设计策略,重振两岸风采,重塑小山核心区活力。

  设计通过建立站前公园、增设一系列娱乐功能,更新原有业态等方式,鼓励引导市民交流,打破城市孤岛,提供空间联通的便利性。并通过生态手段,过滤地表径流,利用更新后腾退的绿地空间,增设雨水花园,调蓄基地微气候。同时恢复“小山大世界”、“小山晨曦图”等记忆场景,将原有的文化符号提炼,以现代语言进行重塑。通过对商业、文化、办公、居住等不同功能的更新路径策划,以多种途径保证区域的持续更新,引导更多市民与开发商加入,自发更新。

  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热点问题,极端天气频发带来的次生自然灾害对城市安全形成了巨大挑战。昆明市所处的云贵高原山脉纵横、河网密布,90%的城市分布在山坝之中, 城市垂直性气候特征显著。近年来,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呈现水火两重天的现象,同时,森林火灾和洪涝灾害频发。

  在此背景下,聚焦昆明市五华区沙朗片区的生态专项规划,分析气候变化对片区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强调韧性发展,科学认知片区地形以及气候等特征,分析片区潜在风险,对片区典型资源进行有效认知。同时,尊重原住民生活方式,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谋求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南沙湿地被誉为广州之肾,是广州市面积最大的红树林适生区,历史上该区域曾有大面积天然红树林分布,为众多生灵提供了生命家园。随着河涌的持续淤积与城市能级的提升,原本沿海种植红树林的滩涂变为了城市中心的绿洲,海陆物质循环不畅造成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何科学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促进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意义非凡。

  项目组以寻回千年前“梦中”红树家园为目标,以红树林及水鸟栖息地修复与营造为核心,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南沙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的有机协同,实现人与生灵共享红树林湿地的美好景象,为城市中的红树林湿地修复提供了重要示范。

  抚仙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是中国乃至世界主要的淡水资源储备地之一。项目总面积7.53平方公里。相较于其他岸线,抚仙湖北岸是人类活动强度最高的区域,存在农田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湿地净化功能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规划通过建立从北部流域到滨湖带全流程污染防护体系,实现基于自然的净化功能;依托北岸湿地建立人与自然共享的绿色生境,并合理植入多种绿色产业推动发展转型,带动就业与增收。规划通过综合的解决方案,使得入湖水质由Ⅴ类提升至III类,新增20余种物种栖息生境,释放约50公顷低干扰滨湖活动空间,为当地社群创造约4000个就业机会。真正实现将大湖水资源健康、滨湖绿色生境家园、多元价值发展融为一体,最终推动人与湖的共生发展。

  几千年来,嘉兴南湖从城郊安静雅致的风景名胜,变身为被现代城市包围的城中景区,但是它与城市的联系并没有随着距离的拉近而变得更加密切,南湖周边的一些地区空间尺度过大缺少活力,且开放性和实用性不足。本规划围绕南湖展开,在现场调研中发现了环湖周边区域的社会、生态、文化等城市功能的缺失,因此开展了对南湖独特的历史遗迹、文化遗产、自然地理特征等方面的专项研究,并提出通过重现历史景观、重建城湖联系、提升区域韧性的规划策略,构建一个湖与城有机共生的系统,建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历史景观与现代设施和谐并置的城市场景,以期成为面向未来、绿色智慧的理想人居环境。

  合作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姜娓娓工作室、北京中大宜合机电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一期工学组团位于山林环绕之中,面临着平坦用地紧张,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雨洪淹没风险等现状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景观设计提出“成长于自然山水间”的理念,尽最大可能保留和利用现状资源,变不利为有利,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创造出可以充分体验自然、安全、富有生机的校园开放空间。以保证雨洪安全为前提,在建筑下层架空区域及两条山谷创造富有特色、随着季节不断变化的淹没区景观。运用景观设计手段,结合各层建筑平台和屋顶平台,为师生提供丰富、动态、富有变化的绿色交往和活动空间。建成后,校园内众多空间成为师生们喜爱的日常活动场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项目位于潍坊市寒亭区,坐落在潍坊市老城区与渤海之间,全长约4.5km,总面积约73.28公顷。项目所在地为中央商务区,是潍坊向海发展的十字结构中心,具有重要的地理地位。项目的整体方案深入梳理了潍坊市的发展目标,以“生态”、“现代”、“活力”、“精致”四大目标为核心,通过“场景营城”的思路,打造未来生态场景、未来活力场景、未来现代场景和未来文化场景,为市民提供一处有参与感、有幸福感,令人向往的户外空间,进而影响公众行为和习惯,推动城市良性发展。本项目打破了固有的空间设计理念,从人本和场景出发,强化人的空间参与和空间感知,更加注重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设计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集约利用公园,让这块寸土寸金的土地,未来能够承载城市重要设施、满足市民不同需求。

  花马池盐湖片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定边县,是陕西唯一湖盐产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草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定边油气开发与能化工业发展,大量污水排放导致盐湖生态环境破坏,周边盐化厂、乡村、长城遗址等资源价值尚未充分发挥。规划基于片区生态困境与发展诉求,聚焦盐湖水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修复、文化保护展示、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通过构筑弹性景观空间,定制化建造鸟类栖息地等方式恢复盐湖水生态平衡;通过构建环湖文化景观带,因地制宜创造多元活力空间,延续历史文脉;通过建立平台协调多方利益主体合作,共同保障片区实施与长效管控。最终规划为西部生态敏感地区生态、文化保护与产业转型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湖北省荆州市位于长江中游,是具有典型城水共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荆楚文化遗存。在后工业化时期,荆州古城内面临过度拥挤、活力衰退、特色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本项目选取位于古城西侧3.39km2的区域,作为探索未来古城可持续复兴的样本。

  通过全面研判现状、规划,深度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并充分考量、保障多个利益相关方需求,本项目提出在城市设计框架下的“人-城-水”城市历史景观复现、多元手法全面保护传承利用荆楚文化、富水环境特色城市活力空间场景营造、多元混合社区和产业发展模式助力古城活力再生、促进城市资产价值提升的经济模式、绿色低碳共促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六大可持续策略。目前项目稳步推进,已通过政府批复,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产品推荐】